人还没退休、基金先清盘?多只养老基金未扛过“三年大考”

Connor BTC最新价格 2024-06-13 12 0

红星资本局6月12日消息,近日“人还没退休,养老基金先清盘了”相关话题引发关注,在这背后,平安基金旗下一只五年持有期养老基金成立刚满三年便离场。

“在2045年12月31日以前,本基金侧重于资本增值,当期收益为辅;在2045年12月31日之后,本基金侧重于当期收益,资本增值为辅。”这句话出自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下称“平安养老2045五年持有FOF”)的基金合同。

其实,这已经不是今年以来首只未能扛过“三年大考”的养老基金(也称“养老FOF”)。

以名称中带有数字的基金为例,这类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会基于投资者的退休日期来构建投资策略,例如“2045”对应2045年前后退休的人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产品仅成立三、五年时间便因规模达不到相应要求而被迫离场。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目前已有基金公司为“保壳”自购近亿元,也有公司在清盘后已经续发新产品。有公募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目前市场行情下,养老目标基金能否真正实现投资预期目标受到一定质疑,这是行业共同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养老赛道仍是一大趋势。

成立三年规模增长不大

年内多只养老FOF宣告清盘

投资者买入后锁定五年不可卖出,基金却成立刚满三年就强制清盘,背后是什么原因?

5月17日,平安养老2045五年持有FOF发布清算报告。据介绍,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4月20日,按照约定,若成立三年后基金规模未达2亿元,基金合同便自动终止。因此,该基金于2024年4月20日结束后终止基金合同,并进入清算程序。

截图自平安养老2045五年持有FOF清算报告

资料显示,平安养老2045五年持有FOF作为一只发起式基金,三年前募集成立时认购总金额约为1290万元,其中包括基金公司按规定自购的一千万元。但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基金总规模为3865万元,距离2亿元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展开全文

业绩方面,该基金在2021年11月取得过16.48%的最好收益后便接连出现亏损,截至基金合同终止当日,亏损幅度达到17.87%。

红星资本局统计发现,这并非今年以来首只未能扛过“三年大考”的养老FOF型产品。

今年1月,浦银安盛养老2040三年持有FOF发布清算报告,成为年内第一只完成清算的养老FOF;3月18日,中信保诚养老2035三年持有FOF同样因规模不满2亿元走向清盘,成立以来亏损超过15%。

与此同时,也有基金在首个三年期到期时规模已达2亿元,却在持营过程中不得不清盘。例如,鹏华长乐稳健养老FOF成立于2019年4月22日,成立满三年后继续存续,但截至2024年5月13日,因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约定的终止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鹏华长乐稳健养老FOF取得了4.14%的收益率,同类排行靠前。

去年全市场共7只养老FOF清盘

年内还有超20只将迎“三年大考”

资料显示,FOF指“基金中基金”,即以基金为投资标的的一揽子基金组合,实现风险的双重分散。在此基础上,养老FOF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是一种带有封闭运作期的创新型公募产品。

以名称中带有数字的基金为例,这类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会基于投资者的退休日期来构建投资策略,例如“2040”“2045”就分别对应2040年、2045年前后退休的人群。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基金成立三、五年后便被迫结束存续生涯的现象早已不是孤例。也难免有网友感叹:“人还没退休呢,养老基金先清盘了”。

据wind统计,2023年全市场共有7只养老FOF基金清盘,多是因为首个三年期到期后,规模未能超过2亿元而触发清盘条款。其中,去年10月清盘的长城恒泰养老2040,此前业绩多次排在同类首位,但成立三年规模只增长200万元,基金净资产仅0.27亿元。

仅从一季度末公布的最新规模来看,2024年,还有哪些养老FOF基金可能面临清盘危机?

据红星资本局不完全统计,接下来,还有泰康福泽积极养老五年持有FOF、建信普泽养老2040三年持有FOF、上银恒泰稳健养老一年持有FOF等20余只发起式养老FOF将在今年迎来“三年大考”。

这些产品中,嘉实养老2045五年持有FOF规模不足900万元,海富通养老2035三年持有FOF规模不足5000万元,若想要保壳,其规模需要在三年期满之前回到2亿元的清盘红线之上。

与此同时,6月3日起,中信保诚养老2040三年持有FOF已暂停申购与定投。中信保诚基金在公告中解释道,原因是“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此时距离该基金“三年大考”已不足一个月时间。

有公司为“保壳”自购近亿元

业内:养老赛道仍是大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清盘危机,已有基金公司选择用真金白银“自救”,包括广发、华安等大型基金公司。

例如,广发养老2035三年持有FOF成立于2020年9月9日,截至2023年6月30日规模为1.18亿元,于是2023年7月31日、8月7日,广发基金合计申购该基金9000万元,2023年9月12日又申购了500万元。

截图自广发养老2035三年持有的2023年三季报

华安平衡养老三年持有FOF成立于2020年12月1日,截至2023年9月30日规模为1.19亿元,2023年11月2日、15日,华安基金分两次合计申购了约9000万元。

对此,华东地区一家中小型公募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一般而言本身管理规模较大,且产品规模离清盘红线差距较小的大型公募,可能才会考虑采取“保壳”行动;而对于预算压力较大的中小公司来说,到期清盘也是一种选择。

该公募人士进一步表示,养老FOF的收益和业务前景取决于投资基准的表现,与行业和市场整体表现高度相关,目前市场行情下,养老目标基金能否真正实现投资预期目标受到一定质疑,这是行业共同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养老赛道仍是一大趋势,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养老指数类产品进行布局。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有公司已在续发新产品,以发起式为主。例如,去年已清盘一只养老FOF的浦银安盛基金,于今年2月27日成立了浦银安盛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募资0.1103亿元;此次备受关注的平安基金,也于3月7日成立了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50三年持有,募资0.1012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 蒋紫雯

编辑 杨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