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华为Mate 60 Pro打了第一通卫星电话

“永不失联”背后的太空资源战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华为Mate 60 Pro首次在消费级手机上实现卫星通话功能后,人们往往会问:为什么华为能实现全球首发?为什么马斯克的星链还没能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下一个入局卫星通信的手机厂商是谁?

“2023年到2024年会是手机直连卫星的爆发期。”早在2023年1月,多位航天系专家就曾向《IT时报》记者如是表示。如今,预言成真,华为成为最早推出卫星通话的手机厂商,而另一个预言——今年卫星通信会成为旗舰手机标配,也正照进现实。

然而,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对普通用户到底有什么用?

首批华为Mate 60 Pro用户,新机已到手月余,其中不乏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尝鲜者”。他们中,有的是想将全球旅居办公作为常态的资深驴友,有的是常年在新疆带队的向导,有的以摄影为主业的汽车爱好者,有的只是想以防万一的普通用户。

采访中,《IT时报》记者并没有听到太多绝处逢生的故事,毕竟用卫星通话获得救援的极端事件不常发生,而相同的是,“永不失联”所带来的安全感。

01 尝鲜:深山老林也不再担心“失联”

开启为期一个多月的旅居前几天,胡遥(化名)抢了一周的华为Mate 60 Pro才刚刚到手。从上海出发前,她特地办了一张电信卡,为的就是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以防在这趟旅程里“失联”。

“我在西藏徒步,正在深山老林里,信号时有时无。”此次旅居,胡遥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途经西藏自治区,一路走到尼泊尔,采访当天,她顺利给记者发来一张崇山峻岭间的徒步照片。

旅行并不是胡遥主业,为了能一直在路上,随时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里处理工作成为胡遥的日常。然而,尽管她曾尝试备齐电信、移动、联通三家电话卡,依然会发现有找不到信号的时候,一旦“失联”,她就开始担心会不会错过老板布置的任务。

此次出发前,胡遥特地将手机从华为P40升级到Mate 60,就是希望用手机直连卫星的功能为移动网络“补白”。如今,胡遥可以放心地一边旅行,一边处理信息,即便移动信号质量有所下降,但她再也不担心“失联”。

展开全文

在新疆琼库什台牧区,向导王琦(化名)同时拿出华为Mate 60 Pro和iPhone 14测试,当iPhone 14一格信号都没有的时候,华为Mate 60 Pro竟然还有两三格信号,可以打一把大型游戏。此次带队前,王琦特地赶到伊宁电信营业厅买了手机卡并开通了50分钟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套餐。

途经乌孙古道沿途营地时,王琦用华为Mate 60 Pro测试了一下卫星通话功能,“只要按照指示连接上卫星,通话体验非常流畅。”以前王琦要在常用手机外,再备一个“砖头”大小的卫星电话,而现在,他不断向身边喜欢户外徒步走长线的驴友,或者常在没信号区域出入的牧民“安利”,建议他们尝试华为手机的卫星通信,很有安全感。

胡子、张生(化名)都是第一批拿到华为Mate 60 Pro并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上海用户。

胡子在8月底华为Mate 60 Pro一上市就抢到了,听到华为Mate 60 Pro+发售的第一时间,他又拿下一部Pro+。他的老手机华为Mate 40保时捷版是在线下门店加价5000元拿下的,于是他这次也跑了三四家华为门店,但却被告知要90天以后到货,于是他便去上海电信渠道碰碰运气,没想到顺利在第一时间买到了。

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后,胡子的第一通华为Mate 60 Pro+卫星电话是在上海市区拨打的,同一时间,他的车友们带着华为Mate 60 Pro来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寻找信号不佳的区域测试卫星通话。“我们的感受都是,华为Mate 60 Pro是靠得住的,卫星通话功能也非常好,拿着它就能安心穿越无人区了。”胡子说道。

胡子的工作是摄影摄像,每年都要穿越一到两次的无人区,以前在偏远户外拍摄时都要带上传统的卫星电话,第一时间买下Mate 60 Pro系列的原因就是看重手机直连卫星通话的功能。在他印象中,卫星电话的使用率并不高,这些年也只用过一两次,但却是每次户外拍摄的必备品。“有一次在高原,当时气温很低,氧气稀薄,感知到危险后,就用卫星电话给家人,再打给当地的救援部门,告知他们我们可能会有危险。”胡子仍记忆犹新。

“很憧憬去撒哈拉遛狗,去塔里木种树。”张生风趣地分享着自己的兴奋,“现在还没机会使用卫星通话,上海的电信网络信号都很好,但‘一生用一次,一次续一生’的功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救命,虽然你能掌控去不去无人区,但却不知道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来临时会不会断网。”

用户声音的背后,一场激烈的商战已经开始,而隐没在太空中的,还有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

02 亚军之争:谁是下一部卫星通话手机?

今年,华为多次上调手机出货量,从年初的3000万部,提升至4000万部。最近又有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曝出,华为目标在2024年出货6000万~7000万部手机,是华为手机2022年出货量的两倍还多。

9月,《IT时报》独家获悉,支持卫星通话的华为Mate 60 Pro和Pro+出货量已上调至2000万部。接下来,华为还有可能筹备能达到5G功能的中端价位手机。更何况,华为手里不只握有5G这一张牌,还可能打出5G-A的牌。

可预见的是,华为手机将重新改写国内手机市场的排名,这对其它手机厂商更是一种刺激。

众所周知,华为Mate 60 Pro系列卫星通话功能使用的是由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这是国内唯一支持语音通话的通信卫星。据《IT时报》记者了解,华为的卫星通话研发项目早已启动,2022年9月,华为首发第一代支持北斗卫星短消息的手机之前,便已接触过天通卫星,最后选择北斗短报文,是因为不用大幅改原有的手机设计。

天通卫星是距离地球3.6万公里远的高轨卫星,手机直连高轨卫星要跨过三道关:处理器关、天线关和一卡双网关。抛开中国电信已经攻克的一卡双网关外,留给手机厂商的难题是处理器关和天线关。传统卫星电话都有一根长长的天线裸露在外,因为要想信号好,要么将卫星天线做得更大,要么把手机天线做得更大。当时摆在华为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让智能手机设计不开“倒车”,即能将天线植入手机体内,又能保证与卫星的通信质量。

图源:东方IC

据产业链相关人士透露,PA处理器发热、天线等难关主要是由华为攻克的,而中国电信卫星公司与华为则在网络侧、终端侧、业务侧不断突破关键技术,除了高性能内置天线和基带射频芯片一体化小型化外,还包括卫星核心网与移动核心网拉通、信令协议转换等。

这意味着,其它手机厂商要想入局卫星通信,要么使用华为专利技术,要么只能另辟蹊径。近来,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都传出过类似消息,但谁会是“第二部”卫星通话手机?

这场围绕卫星通信的商战,早在2023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就已火花四溅。全球销量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宣布推出卫星通信技术Snapdragon Satellite,支持的首批手机厂商有小米、vivo、OPPO、荣耀、摩托罗拉和Nothing,计划将在2023年下半年密集发布。

对vivo等手机厂商来说,最难的是突破卫星通话技术,或者首创差异化的卫星通信功能。“vivo的技术路径跟华为不一样。”上述产业链人士向《IT时报》记者说道。

今年7月的MWC上海展上,紫光展锐曾展出首款卫星通信SoC芯片V8821,在5G 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外场验证中,测试了数据传输、短消息、位置共享甚至通话等功能和性能。有消息称,紫光展锐正在与vivo推动卫星通信手机商用,最早或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

03 明年:星链将直连手机

不过,无论如何,国产手机直连卫星都绕不开天通,不管是已经面市的华为Mate 60 Pro系列,还是vivo和紫光展锐的测试,抑或是极氪的汽车直连卫星通话,使用的卫星都是天通。

而在国外,手机直连卫星正进入高低轨卫星之争。当地时间10月11日,马斯克旗下的星链(starlink)推出直连手机业务,预计2024年实现卫星短信发送,2025年实现语音通话、上网,并分阶段实现物联网连接。该项业务合作的电信运营商包括T-MOBILE(美国)、OPTUS(澳大利亚)、ROGERS (加拿大)、ONE NZ(新西兰)、KDDI(日本)、SALT(瑞士)等。

按照星链的说法,这项手机直连卫星服务适用于现有的LTE手机,“只要你能看到天空,无须更改硬件、固件或特殊应用程序,即可无缝访问文本、语音和数据。”

星链与手机“握手”走的是另一个方向:将卫星天线做大,星链为此需要增加一笔不小的成本。Space X需要发射新的星链卫星V2.0并进行组网,相比上一代卫星,新卫星要增加一个面积达25平方米的天线。

星链的方案虽然不用改造手机天线,但由于低轨卫星移动速度非常快,会产生手机信号断点,这就要求星链发射更多的卫星,以组成一张严密的网。航天学者黄志澄认为,要想实现全球信号无盲区,整个星链计划至少需要上万颗。

然而,留给全球卫星追赶者的时间窗口期已经很短。过去几年,星链已发射5039颗卫星至近地轨道,目前4207颗保持活跃状态。根据马斯克计划,到2027年将有4.2万颗卫星被送入轨道。

低轨通信卫星的理想高度是离地面550公里左右,但这个高度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据业内专家推测,这片星空大约能容纳6万多颗卫星,而空间轨道作为战略性资源,国际分配原则是先到先得,一旦错过便再无空间。

这场太空资源争夺战只是6G的序曲,全球通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都想拿到一张6G门票,马斯克和普通用户一起裹挟其中。毕竟,全球80%以上的陆地和95%以上的海洋并没有移动网络覆盖。天地互联是5G-A乃至6G的序幕,卫星通信这一颇具科幻色彩的技术是通往下一代通信的必选之路,科幻已然照进现实。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IT时报 starlink 东方IC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