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大师生团队搭建100余万字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料库、博物馆

Connor BTC最新价格 2022-07-08 265 0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三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它的保护及传承一直是个难题。原石多采用传统保护方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图像数据库相对匮乏,阻碍了汉画像石的研究和推广。今年以来,中国矿业大学互联网创新团队搭建了一个100余万字的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料库,创新实施“云精修”,打造汉画像石博物馆,并构建相关IP文创及科普课程,为传承徐州汉文化贡献了科技智慧和青春力量。

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亟需“提速”

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为研究我国汉代文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朱海燕老师和人工智能科研院赵迪斐老师共同成立中国矿业大学互联网创新团队,十年来收集了汉画像石拓片及相关影像资料数千幅,整理出相关文献资料数十万字。

今年以来,团队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通过备赛加快汉画像石保护传承的速度与力度。15位成员先后在徐州、滕州、沂南等十余个地市,开展汉画像石保护研究现状社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汉画像石原石大多采用传统保护方式,措施不完善,数字化保护进程缓慢。且因常年的风化侵蚀以及开采、搬运过程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出现了破损、断裂等不可逆的损害。另一方面,国内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性的学术研究,汉画像石图像数字化数据库匮乏,文字、图像等资料零散,缺少系统化的整理,严重阻碍了对汉画像石的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尽快对珍贵的汉画像石进行保护传承?在朱海燕老师、赵迪斐老师和国际学院吴格非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着手启动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手段,对汉画像石进行活态传承。

“在数字化技术逐渐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我国文化遗产建立较为准确、系统、完备的数据库平台,并基于其文化内核发展文创产业、进行科普宣传,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朱海燕老师说,比如敦煌艺术的数字化呈现、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的数字化应用等案例,成果都很显著。中国矿大这个互联网团队跨越人文、外文、人工智能等各个学科,完全具备挑战这项任务的实力。

“云精修”更清晰更方便保存

将数千幅影像资料、数十万字文献资料形成电子资料库,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互联网创新团队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花费10000余个工作时长,连同国内外十余个国家的5000余篇相关文献,逐一进行电子化处理,形成了100余万字的汉画像石文献资料库。

接下来就是高新科技的攻坚阶段,团队依托图像数字化处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化和计算机编程等技术,打造出汉画像石图像数字化保存路径和程序。对于部分有破损的汉画像石,队员请教专家后再进行细节还原、变形精修、破损修复等工程。经过“云精修”的汉画像清晰很高,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像是“活”过来一样,也更方便保存。

朱海燕老师透露,截至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10000余幅汉画像石的图像数字化处理以及1000余幅云拓片精修,为衍生品的开发、二次创作以及数字文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更重要的是,处理过的每张图片都有版权,从根本上保护图片信息、保护汉文化。

“进入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迈入了新阶段,数字化的形式显然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我们这个团队同时展开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开发、汉画像石IP文创的构建、汉画像石科普课程的开发等工作。”朱海燕老师表示,为推动汉画像石的数字化保护和文化科普,适应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汉画像石全国化、国际化推广的需要,中国矿业大学互联网创新团队将秉承公益理念,继续探索汉画像石活态传承的路径。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吴云,系徐州日报记者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评论